博古睿学术研讨会总结

中印古典全球秩序世界观对比

Jennifer Bourne

2018年1月29日和30日,博古睿研究院成功地在泰国曼谷召开了中印国际思想比较项目的第二次学术研讨会。

作为世界两大文明古国,中国和印度的同时崛起正在重新定义当前的国际关系和世界秩序。因此,我们需要重新思考并拓展国际关系的哲学和历史基石来应对这一挑战。以清华大学阎学通教授为代表的一群中国学者正在发掘中国历史文献中有关国际关系的思想。印度学术界也越来越关注以考底利耶,阿育王和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为代表的经典传统中的思想和治国理念。但是,有关中印古代思想家和传统思想的比较研究仍然处于空 白。

因此,中印国际思想比较项目应运而生。该项目旨在通过集结一群中印著名学者来展开首次系统性地对比研究工作。该项目包括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已于2017年4月在北京和青岛完成。与会的中国学者阐述了中国古典文献中关于世界政治的观点,印度学者逐一加以点评。2018年1月在泰国曼谷召开的研讨会为该项目的第二个阶段,与会的印度学者阐述印度思想家,经典文献中的国际关系理论,并由中国学者逐一加以点评。该项目的第三阶段也是最终阶段将于2019年展开。届时,中印学者将就世界秩序,政治领袖和正义战争等主题联手进行探讨研究。

该项目希望能用中文和英文发表一系列高质量的学术文章并通过大众媒体将主要研究成果向大众传播。

于2018年1月举行的第二次研讨会由20多位来自中国和印度的国际关系和政治理论专家参加。其中包括:美利坚大学教授 Amitav Acharya, 北京大学教授暨博古睿中国中心学术总监安乐哲(Roger Ames), 德里大学教授 Navita Behera, 清华大学暨山东大学教授贝淡宁(Daniel A. Bell), 发展中社会研究中心教授 Rajeev Bhargava, 金德尔全球大学教授 Deep Datta-Ray,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李莉教授, 尼赫鲁大学教授 Siddharth Mallavarapu, 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教授 Patrick Olivelle, 威灵顿维多利亚大学教授 Manjeet Pardesi, 清华大学漆海霞副教授, 德里大学教授 Upinder Singh, 加尔各答大学教授 Kanad Sinha, 清华大学孙学峰教授,多伦多大学博士候选人Binfan Wang, 西安外事学院王日华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徐进教授,清华大学阎学通教授,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暨博古睿学者赵汀阳教授, 清华大学博士后研究员Yujia Zhao, 哲学家杂志创始编辑 Julian Baggini 博士, 博古睿研究院中国中心主任宋冰,博古睿研究院学者项目负责人史淑颖博士。

为期两天的研讨会分为两个主题:印度古典文献分析和国际关系理论阐述。阎学通教授和Bhargava 教授作为会议组织者首先致欢迎词。随后,另一位会议组织者贝淡宁教授对博古睿研究院对该项目的慷慨赞助表示感谢。贝教授还简单介绍了该中印比较项目的宗旨和进程。随后,与会的印度学者开始就印度古典文献发表论述。其中,有关孔雀王朝阿育王政治理念和治理政策的讨论最为热烈。Olivelle 教授认为阿育王依据Dhamma(印度哲学和宗教中的法)形成了共存和非暴力的政治哲学理念。Bhargava教授详细描述了阿育王在统一印度次大陆后是如何运用Dhamma作为共同点促成了拥有不同世界观的社会群体之间的和谐共处。Bhargava 强调Dhamma的根本原则是谨慎言语。Singh教授在阐述古代印度帝国理念时,着重强调了阿育王谴责和排斥战争的帝国概念。在Singh教授看来,通过将Dhamma设为其政治议程的基石并着重在偏远地区推广,阿育王认定其道德管辖权将超越自身的政治疆土传至全世界。

有趣的是,Acharya教授对阿育王贯彻实施Dhamma的史实持怀疑态度。Acharya教授以自己的家乡为例,讲述了他的家乡被阿育王用武力攻占后,阿育王没有表示悔改或者采取任何补救措施给当地人民带去福祉的史实。Acharya教授质疑历史是否只是片面的记载了阿育王的丰功伟绩却忽略了其在统治过 程中实施的残酷政策。

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大家,安乐哲教授试图把Dhamma同儒学中的“道”作比较。安教授认为,Dhamma教导国王去执行法律而不是制定法律。反观之,“道”意为开路,即制定律法。安教授还把基督教中的意志主义加入对比中,并质问:上帝这样做是因为这样做是正确的,还是这样做是正确的因为上帝就是这样做的?

Acharya教授还对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提出质疑。Acharya认为世界不同文明之间以相互尊重和学习为主,而且该过程是非常平和的。在中印几千年来的交流互动中,仅在1962年发生过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边境战争。中方赵汀阳教授在做点评时,援引中国著名的人类学家费孝通有关跨文化交流的理想状态,即“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来支持Acharya关于文明大扩散的理论。

Acharya在演讲中还列举了一些中国古代学者和朝圣者前去印度寻求知识的例子。唐朝玄奘和尚是其中最著名的代表。玄奘历经千辛万苦,长途跋涉到达印度的那烂陀,并花了16年的时间在当地学习佛法,收集佛经。在返回唐朝长安后,玄奘将余生精力用于向中国的普罗大众翻译和宣扬佛法。与会的中方学者听后提出了一个有趣的观点,即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应该是双向的,但有关印度学者前来中国学习和交流的例子却很少。究其原因,很有可能是这方面的事迹不被世人熟知,也可能是历史记载很少,也有可能是这一方向的学习交流根本没有发生。因此,该领域的研究空白还需填补。

在有关其他印度经典文献的阐述中,Sinha教授强调了在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中,黑天反对战争、暴力和寻求和平的态度。贝淡宁教授将黑天与中国的孟子做了比较,认为二者的相同之处在于都反对战争并将战争作为所有和平措施都失败之后的最后选择。贝教授同时还指出了二者的不同之处。孟子强调人性本善,但有可能受误导而致使本性泯灭,向往战争。黑天则倾向人性本恶论,认为战争的缔造者并无任何善意。

研讨会的另一大主题是探讨印度的国际关系学。Pardesi教授将古希腊,印度和中国的历史制度主义和体制变革做了对比。Datta-Ray教授通过分析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来阐述印度外交的理性。Mallavarapu教授详细回顾了印度国际关系学的传统和现状,并预测了未来发展方向。Behera教授则指出印度还没有建立起自己的国际关系理论体系,仍旧是生硬地套用西方的理论框架。Behera希望能够基于印度本身的历史和哲学传统来构建理论框架,推动印度国际关系学的发展。

在对印度国际关系系统理论研究缺失的现象进行评论时,阎学通教授首先承认中国学术界也面临同样的问题。阎教授认为,该现象的症结是国际关系学中的实用主义思想。当代中国的国际关系研究中,侧重外交中的实用知识而非理论构建。阎教授进一步指出,政策研究和理论研究之间有必要做严格的学术区分。阎教授同时还对建立印度国际关系学派和中国国际关系学派的主张提出了异议。他认为,好的理论应该具有广泛的全球应用性而非只能解释或预测某个国家发生的特例。此外,以国家为区分的学派建设容易被看做是对个别文化现象的解释而非严肃的理论研究。

研讨会最后,与会学者热烈讨论了发表参会论文的最佳学术平台以及如何将研讨会的中心思想通过大众媒体向社会进行广泛传播。博古睿研究院还将本次研讨会的中心内容制成了播客,很快将在研究院的网站以及社交媒体上免费发布。敬请关注。


composed by Arswain
machine learning consultation by Anna Tskhovrebov
commissioned by the Berggruen Institute
premiered at the Bradbury Building
downtown Los Angeles
april 22, 2022

Human perception of what sounds “beautiful” is necessarily biased and exclusive. If we are to truly expand our hearing apparatus, and thus our notion of beauty, we must not only shed preconceived sonic associations but also invite creative participation from beings non-human and non-living. We must also begin to cede creative control away from ourselves and toward such beings by encouraging them to exercise their own standards of beauty and collaborate with each other.

Movement I: Alarm Call
‘Alarm Call’ is a long-form composition and sound collage that juxtaposes, combines, and manipulates alarm calls from various human, non-human, and non-living beings. Evolutionary biologists understand the alarm call to be an altruistic behavior between species, who, by warning others of danger, place themselves by instinct in a broader system of belonging. The piece poses the question: how might we hear better to broaden and enhance our sense of belonging in the universe? Might we behave more altruistically if we better heed the calls of – and call out to – non-human beings?

Using granular synthesis, biofeedback, and algorithmic modulation, I fold the human alarm call – the siren – into non-human alarm calls, generating novel “inter-being” sonic collaborations with increasing sophistication and complexity. 

Movement II: A.I.-Truism
A synthesizer piece co-written with an AI in the style of Vangelis’s Blade Runner score, to pay homage to the space of the Bradbury Building.

Movement III: Alarmism
A machine learning model “learns” A.I.Truism and recreates Alarm Call, generating an original fusion of the two.

Movement IV: A.I. Call
A machine learning model “learns” Alarm Call and recreates A.I.Truism, generating an original fusion of the two.


RAVE (IRCAM 2021) https://github.com/acids-ircam/RAVE